求培根随笔读后感500字
《培根随笔》分为《论求知》、《论美》、《论善》、《论真理》、《论健壮》、《论家庭》、《论友谊》等多篇随笔。可以说,《培根随笔’里面的随笔篇篇都是精品,篇篇都值得我们一便又一便地阅读、一便又一便地细细质量。
而其中,我最喜欢的,就要数《论美》和《论友谊》两篇。我觉得,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谊,因此,我特别将这篇《论友谊》读了好几遍,其中,我特别喜欢那句:“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,没有友谊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,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。”这句话将“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”和“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”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,而且特别之精湛,令人折服。然而他小编认为‘论友谊’里面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:“如果你把高兴告诉一个朋友,你将得到两个高兴;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,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。”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,而且使我们切身体会到,即使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,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对对方道歉,由于友谊对我们来说,真的是太重要了,然而培根又将友谊的真谛描写的那么天然,无论是谁,都不会否认这两点。
第二篇是《论美》,这一篇不得不说同样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。美到底是何,其实没人能真正说清。我想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无论未来怎样,但见到一个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(她)的外表怎样而不是立马探究他(她)的内在。培根的想法应该也是如此,但在他写的《论美’里面却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难题。的确,全球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,因此,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,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。善良重于美貌,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,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。文中有这样一句话:“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,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。”不错,形体一个人的整体形象,体形;颜色指五官相貌,主要是脸部,是局部的;而行为之美,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,是后天的,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,在三者中最高。事实上,在实际生活中,有很多人亦却是如此——每天关注着自己形体和颜色之美,对于自己的内在的美却一点也不关心,就出现了很多很秀丽的女生却出口脏话连篇,让人觉得很没教养,很不稳重的情况了。正如培根所说:“美犹如盛夏的水果,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。”
古人云: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培根能对世上的很多事务有自己特殊的看法,并写下来让后大众一代一代传阅不是一朝一夕便可成的,也正所谓: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。我们如果想要像培根那样成为一位有名的作家的话,也要多读、多练,让自己的作品也成为作为人的一生中的“卷首语”。
培根随笔赏析文(300字)
培根是英国17世纪著名的政治家、想法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。他提出了“智慧就是力量”的著名论断,创立了科学归纳法,鼓励大众以科学的技巧认识天然和改造天然,对整个人类的想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1579年,散文集《培根人生论》,包括《论求知》、《论美》、《论真理》、《论猜疑》、《论虚荣》、《论帝王》等59篇脍炙人口的篇章,在英国首版后,即以文笔优美、语句简洁、趣味隽永、格言精妙而大受欢迎。诗人雪莱曾这样赞扬培根的这部散文集:“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,给情感以动人的审美,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,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。” 1.培根随笔片段《论求知》赏析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,可以作为装饰,也可以增长才干。 当你孤独寂寞时,阅读可以消遣。当你高谈阔论时,智慧可以装饰。当你处世行事时,正确运用智慧意味着力量。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快乐的。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性的事务,但若要综观整体,运筹全局,却惟有掌握智慧方能办到。 求知太慢会驰情,为装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,完全照书本条条办事会变成偏执的书呆子。 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,而实验又可以改进智慧本身。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,求知进修好比修剪移栽。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智慧本身的真伪。 狡诈者轻鄙学问,愚鲁者羡慕学问,惟智慧者善于运用学问。智慧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,运用的技巧乃在书本之外。这是一门技艺,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。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,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。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,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,启迪智慧。 有的智慧只须浅尝,有的智慧只要粗知,只有少数专门智慧需要深入钻研,仔细揣摩。因此,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,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,而对于少数好书,则要精读、细读,反复地读。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,接着看他的笔记简介就行了。但这只限于质量粗劣的书。否则一本书将像已被蒸馏过的水,变得淡而无味了!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,讨论使人明辨是非,作笔记则能使智慧精确。因此,如果一个人不愿做笔记,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。如果一个人只愿孤独探索,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。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,他就必定很狡黠,才能掩饰他的无知。 读史使人明智,读诗使人聪慧,演算使人精密,哲理使人深刻,伦理学使人有素质,逻辑修辞使人善辩。“智慧能塑造人的性格”。 不仅如此,灵魂上的各种缺陷,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——正如身体上的缺陷,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一样。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,射箭可扩胸利肺,散步则有助于消化,骑术使人反应敏捷,等等。同样一个思索不集中的人,他可以研习数学,由于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。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,他可以研习经院哲学,由于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辩证。不善于推理的人,可以研习法律学,如此等等。这种种头脑上的缺陷,可都以通过求知来疗治。 2.培根随笔片段《论美》赏析 《论美》是散文集中的一篇著名的美文。培根在文中提到: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,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。诚然,爱美是人的天性。无论是生活在何者年代何者民族的人,都在追求着美。然而,当大众乐此不疲地使用各种技巧淡妆浓抹、注重衣着、讲究发型等让“秀丽”布满全身时,却可曾想到,你得到的,仅仅是瞬间的外表美,而真正能让你秀丽起来的,你又得到了几许呢?!那些衣着华丽、披金戴银,却毫无真才实学,肚里空空的人;那些外表风度翩翩、英俊潇洒,而内心丑恶、言行令人不齿的人,他们是否真正等到了美呢?仅有衣着,外表的美,并不是完整的秀丽。 外表的美往往是肤浅、短暂的。你看红通通的苹果和可人的荔枝虽然有天然的美貌,但过几天,她们的美貌就开始衰变,接着就会腐烂掉。我们人也一样。每个人都有过一张红润的、笑容可掬的脸,但随着时刻的推移,这张脸就慢慢地爬满了皱纹,青春的秀丽不复存在。外表的美总是经不起岁月的冲洗,经不起长久的凝视,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。 很多其貌不扬的人,被认为是真正美的人。音乐家贝多芬虽只是个1.6米的又矮又盲的人,但他的灵魂是如此崇高,他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是如此高大。这是由于他不断地在音乐领域努力开拓,为音乐事业奋斗一生,发出了无比强大的个人艺术魅力。还有许许多多的外表平平甚至是丑陋的人,他们都能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,为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和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。正如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所说的:“人,应该从智慧、素质到风度、衣着,都是秀丽的。”全球上的很多事并不都是需要漂亮的人来做,相反许多事务的成败在于是否有真才实学。当我们颂扬爱迪生、李时珍的卓越贡献时,当我们欣赏雨果、鲁讯的不朽名著时,当我们赞美乔丹、马拉多纳的高超球技时,谁又曾在意他们是否秀丽呢?虽然每个人都希望“才貌双全”,然而谈何容易。既然外表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个不变的事实,那么何不用自己的真才实学、勤勉努力、品德素质在别人面前展现出一个秀丽的自我,展现出一个具有内在美的真诚完美的自我呢? 秀丽,是由内而外的。当你在书海中畅游而纵览古今、横观中外时;当你聆听动人的乐曲、观赏美妙的图画而培养着高尚情操情;当你拥有智慧的头脑,敏捷的思索而自信大方、幽默高雅时,再加上服饰与粉饰的陪衬,你便拥有了真正的、完整的秀丽。 记得刘墉说过“美经不起长久的凝视,由于美会在凝视中凋零。”也就是,真正的美不是用眼来发现,而是用心去发掘、去感受。真的美不在于其外表,而在于其内涵。培根小编认为‘论美’里面也提到:把美的形象与德行结合起来吧。只有这样,美才会发出真正的光辉。